两年至少超7万陶瓷人转行,那些转行的陶瓷人都去哪了?

2023-02-01 16:45:19     来源:搜狐焦点

跨过产能的巅峰,建陶行业陶企数量、生产线数量及从业人员数量缩减是不争的事实,近年来,陶瓷人能够明显地感受到,伴随着陶瓷行业的“去产能”、淘汰洗牌、技术升级,以及企业内部的战略调整,不少从业者已经转行,离开这个曾经奋斗过的行业。


(资料图片)

近年来,建陶行业从业人员减少多少?有多少曾经的陶瓷人转行?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、《陶瓷信息》联合举办的“陶业长征——2022全国瓷砖产能调查”数据显示,截止2022年末,全国共有1040家建筑陶瓷生产企业(拥有窑炉的工厂)、2485条建筑陶瓷生产线。这1040家建陶生产企业共有389622名员工,其中一线生产工人325421名。

而在两年前的2020年,全国共有1155家建陶生产企业、2760条生产线。两年前的2020年全国1155家建陶生产企业拥有员工465474人,其中一线生产工人388173人。

对比之下,过去两年间,全国建陶生产企业数量、生产线数量均减少9.96%。而建陶生产企业员工总数减少75852人,减幅16.3%;其中,一线生产工人减少62752人,减幅16.2%。

当然,上述389622名从业者,仅仅只是统计全国1040家拥有窑炉的陶瓷工厂(含营销中心)的员工总数,并不包含大量没有窑炉的贴牌商、私抛厂,以及轻资产运作的陶瓷品牌从业者。

事实上,如果算上全国各地海量的陶瓷经销商及店员,以及上游的陶瓷机械装备、化工原辅料,第三方广告设计、产品配套、媒体咨询,贴牌商、批发商、出口贸易商等从业者,全国建陶产业链上的从业者,毫无疑问将是“百万级”。

生产线缩减、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大量应用……

陶瓷厂一线生产工人减少6万余人

行业上行时,吸引大量外来工和优秀人才加盟,企业大规模招兵买马,搭平台、扩编制、建团队;而行业下行当中,随着业务量的减少,许多部门、岗位、人员都需要优化。

数据显示,自2020年以来,除个别省份外,全国绝大部分陶瓷产区建陶生产企业从业人员均处于缩减状态。其中的原因,在生产端既有陶瓷砖产量减少,所需求的员工数量同步减少;亦有行业淘汰洗牌加速,一大批低效益、竞争力弱的陶企、生产线退出,迫使从业者减少……

值得注意的是,过去两年间,全国大量产能大、效率高、能耗低的新生产线密集投产,大范围取代老旧生产线,推动行业人均产值的显著提升。这些新投产的生产线,在同样的产量下,所需的能耗更低、用工更少,促进了生产线的减员增效。

另一方面,过去几年全国陶瓷厂大面积新上自动化、智能化设备,在检测、打包、搬运等生产环节,大量使用自动化、智能化设备,大大减少了人工。在机器取代人工的热潮下,近年来,长期困扰各大陶瓷产区的“用工荒”有所缓解。

以新兴产区广西为例,是全国产能规模增长最为迅猛的陶瓷产区。2022年相比2020年净增加1.4亿㎡瓷砖年产能,但2022年全区建陶生产企业从业人数相比2020年减少3620人减幅17.7%,一线生产工人减少2739人减幅14.6%。

过去两年间,广西净减少3家陶企,及一大批老线旧线被淘汰,是从业者减少的原因之一;但另一方面,包括蒙娜丽莎、欧神诺、宏宇等一大批国内知名陶企落户广西后招兵买马,密集投产一大批高度智能化、自动化的新线,使得广西瓷砖产能猛增,但全区建陶生产企业从业人数却不增反减。新线取代旧线,使得陶瓷厂生产线的平均单线用工数量大大减少。

在2022“陶业长征”过程中,国内一些智能化、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,用工人数甚至降至50人以内,而过去同产量的生产线需要100人、200人以上。

此外,近年来,陶瓷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,头部陶企的营收逐年增长,但部分头部陶企在营收增长的同时,企业员工数量却在逐年减少。其中,马可波罗在2019年、2020年、2021年分别拥有6998名、6617名、6570名员工,员工总数逐渐减少;新明珠在2019年、2020年、2021年分别拥有10877名、10036名、9368名员工,员工总数亦逐年减少。

品牌合并、业务收缩、战略调整……

倒逼一部分陶瓷营销从业者转行

在营销端,伴随着行业规模的收缩,部分陶企的销售、行政、市场部等从业者或被动下岗、或主动转型,离开这个熟悉的行业。

最典型的现象是,很多陶企对业务进行收缩或战略调整。具体表现为合并几个品牌营销中心,关掉不赢利的展厅、门店,缩减仓库和销售中心,一切以减少开支为原则。在当前的形势下,适度缩减规模,砍掉不赢利的边缘业务,从战略上来说无疑是正确的选择。

譬如,2022年由于工程渠道受阻,许多陶企为了减少工程集采风险压力,大幅缩减工程集采占比,谨慎地与房地产商展开合作。这样的业务调整,使得不少陶企对工程部进行裁减,甚至还有传言称,2022年某陶企一口气裁掉了工程战略部200名员工。

还有的陶企从过去规模化的增长路径切换到“专、精、特、新”和“小而强”的赛道上来,将自己有限的资源用在自己最擅长、最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上。

归根结底,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下,陶瓷企业在营销端加强精细化管理,向管理要效益。过去两年间,不少陶企的调整方向是将有限的资源放在核心业务上,突出自己的长板,同时将那些非核心业务、不赚钱的业务,长期亏损的项目、子公司,大刀阔斧地进行裁减,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支出,让企业轻装上阵,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保持领先的市场优势。这样的调整,倒逼不少从业者跳槽、转行。

不仅仅是陶瓷企业,在陶瓷装备及化工原辅料行业,由于陶瓷行业大规模产能扩张的高峰期已过以及瓷砖产量的缩减,行业对机械设备、色釉料的需求量有所减少。不少配套企业反映称,陶瓷机械设备及原材料行业的从业者亦有所减少。

那些转行的陶瓷人都去哪了?

转行与转型,是近年来在建陶行业出现的高频词。那些转行的陶瓷人都去哪了?也是陶瓷人较为关注的话题。

不知从何时起,不少陶瓷人发现,身边有的朋友或曾经的同事悄然间离开了陶瓷行业,有的去做代驾了,有的干起了房产中介、卖起了保险,有的跨行业去了门窗、木地板、定制家具行业,还有的远离陶瓷圈,跨界进入餐饮、农副产品等行业,还有的不卖砖了,一门心思琢磨短视频……

在生产端,一线产业工人的转型最为简单通畅,当地的陶瓷企业用工减少,能够快速地转行到当地的其他行业。在不少陶瓷产区,每年都有陶瓷厂与其他行业的工厂争抢产业工人的现象上演。

事实上,陶瓷人转行的另一面,亦是陶瓷企业的转型。近两年,不少陶瓷企业由于增长遭遇瓶颈,迫切需要在新的领域、新的赛道寻求新的市场蓝海,有的陶瓷厂跨界投资门窗、有的陶瓷厂投资锂电、新能源,有的陶瓷厂杀入定制家具行业,并带领一部分陶瓷人转行进入其他行业。

在陶瓷机械装备与色釉料行业,不少企业早已谋篇布局,在做好陶瓷原有市场的同时,跨界进入其他行业。不少窑炉、喷墨机、智能化、环保设备等上游企业均有跨界多个行业,增加企业的业务范围。

当然,各个行业的从业者流动是相互的,在一部分陶瓷人转行进入其它行业的同时,亦有一部分其它行业的从业者流入陶瓷行业,并带来不一样的经营思路与行业视角。

来源|陶瓷信息

标签: 两年至少超7万陶瓷人转行 那些转行的陶瓷人都去哪了

包装